在哥本哈根的 Rigshospitalet Glostrup,Anders Sode West 博士和他的同事着手评估自然或昼夜节律照明对接受康复治疗的中风患者的影响:首个调查系统性、基于日光的光照对康复患者身影响的此类研究。简单来说,“自然照明”是复制大自然自身的黑暗与光明节奏的人工照明。它还支持我们的昼夜节律:人脑定期在困倦和清醒之间循环的 24 小时内部时钟。
光的自然节律的可预测性优化了我们的生理、健康和行为。但对于我们可能在室内度过 90% 时间的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自然的日常节律可能不易分辨。
在现代生活条件下获得充足的日光已经足够具有挑战性了。但在医院或康复中心等受控环境中,保持健康的昼夜节律变得特别具有挑战性,尤其是对于长期患者而言。
那么,医疗机构可以做些什么来营造一个支持健康生物节律并减少并发症的环境?而且,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我们所有的室内设计——从我们的家和工作场所到我们的学校和公共场所——可以做些什么来弥补我们与自然的隔阂?
为了充分支持人类的昼夜节律,自然主义室内照明模仿阳光的节奏,复制黑暗和光照(流明)、颜色(开尔文)和光谱(波长)的自然波动。
“我们的大脑通过觉察光线来估计一天中的时间。”West 博士解释道。“因此,在合适的时间获得合适的光线至关重要,这样器官和大脑就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加快或减慢其活动。我们知道我们体内的所有细胞都受昼夜节律控制——我们 10-15% 的基因直接受大脑下丘脑中的主时钟控制。我们知道,昼夜节律紊乱可能引发内分泌失调(例如 2 型糖尿病)、认知障碍、睡眠问题、抑郁症和癌症等。”
患上中风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情绪低落、睡眠质量下降和疲劳:这些症状会对认知功能、功能恢复、生活质量并最终对患者的生存产生负面影响。为了评估动态自然照明的效果,West 博士的团队在干预单元中安装了多色 LED 灯具。计算机控制着 24 小时内颜色、亮度和光谱的连续变化。晚上完全关灯,而在需要时打开可忽略不计的蓝色波长灯,以尽量减少干扰。另一方面,研究中的对照组被安排在有标准室内照明的房间里。在为期一年的过程中,39 名患者的干预组和 32 名对照组接受观察,包括季节性光的所有四种变化。
“我们发现,出院时干预组的抑郁情绪和疲劳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West博士表示。“抑郁情绪降低了 32% 到 49%,而疲劳程度平均降低了 21%。”
出院时,暴露在自然光线下的患者血液中的褪黑激素水平也显著增加,并且褪黑激素节律性也得到了改善,这与健康的昼夜节律和健康的睡眠模式密切相关。这些发现与越来越多的关于基于研究的昼夜节律照明对现代世界健康的深远影响的研究相结合,并激发了对其潜力的进一步探索。
当我们探讨医疗保健领域的设计变化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昼夜节律照明不失为绝佳的解决方案,但在我们在使用装饰照明方面仍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初。毕竟,重要的不仅仅是灯光本身,还有灯光的传递形式。例如,最近在丹麦埃斯比约一家医院的走廊上安装的 PH 壁灯给空间平添了温馨感。相较于明亮的传统头顶照明,这是人们乐见的突破。
在哥本哈根的腓特烈斯贝医院,Louis Poulsen 为测试室提供照明,旨在帮助患者更快康复,并为患者、员工和访客营造更舒适的环境。这些由 KHR Architecture 设计的 LP Circle 灯具可进行色温调节,并具有集成通风功能。设计团队使用更多的日光、昼夜节律照明、对病人更友好的配色方案和单人病房,不仅希望用来改善氛围,还要提高治愈效果。Louis Poulsen 在芬兰 Seinäjokim 参与了另一个项目,即在重症监护室安装色温可调的 LP Circle 灯具,以促进患者康复。
其他对患者有益的照明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哥本哈根 Bispebjerg 医院的一个研究小组正在研究照明对抑郁症患者的影响,并在精神病科安装了自然照明装置。德国诺伊斯的圣奥古斯丁记忆中心一直在试验以人为本的照明,以帮助治疗痴呆症患者。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纽约市西奈山医疗系统,一项临床试验正在测试癌症患者房间里更明亮的晨光是否可以减轻疲劳和抑郁。在明尼苏达大学共济会儿童医院的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照明模仿日光以减少对年轻患者昼夜节律的干扰。
West 博士的“未来的照明将反映一天中的时间”的愿景可能比我们意识到的更接近——而且不仅仅是在医疗保健领域。如果患者能因病房里的人工照明而以更好的状态提前出院,您可以想象这种照明可以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好处,因为人们在室内度过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大自然的要求。当然,昼夜节律照明并不是万能药。但所有迹象都表明,它不仅是康复之路上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对快乐和幸福感的普遍追求的关键组成部分。